〖第308期/《彭微萍传》08〗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永远怀念毕生为民族的觉醒和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先贤!

〖第308期/《彭微萍传》08〗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书名:《彭微萍传》
作者:彭逢澍/彭逢新等〇著
出版发行:中南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基地立项资助
娄底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
娄氐镇“在地”延伸:娄氐镇文史馆
   第二节  帮助陈理书先生学习
    彭微萍对于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也总是尽力慷慨相助。他热心培植穷苦无告的失学青年,不但义务指导学习,开导他们的思想,而且赠给书籍。陈理书先生就是一例。理书先生晚年回忆自己的生平时用他人口气写了这样一段话:
    湖南湘乡县石洞苧布冲(现属毛田乡石山村)有个陈理书,六岁丧父,随母乞讨度日,十岁时给石洞育平小学的两位教员作炊童,教员让他在饮食之余到课堂旁听,得以粗识文字。1930年,他到南京谋生,因缺乏文化,只好到国民党的机关去当勤务兵,那是极卑贱的工作,所得工资仅够本人伙食。他想到自己年满17岁,还赡养不起自己的母亲,心情十分苦闷,甚至觉得生不如死。
    那时,彭微萍在安徽石台崇实中学教书,听同校的教员陈恕先生(陈恕先生是陈理书的堂兄)谈起这件事,为之慨叹良久。随后,彭微萍问到陈理书的通讯处,给他去了一封信(此前,寄信者和收信者从未谋面,素不相识。陈理书回忆,他1930年开始与彭微萍通信)。陈理书后来对儿女们和侄辈们说,他接到这封信后读了无数遍,60多年后仍能背诵。信的重要内容是(据理书先生晚年回忆文章):
    ……听说你为了失学和供养不起母亲,很是苦闷,特写信和你谈谈……我国元朝末年,有个人叫王冕,他在七岁上死了父亲,家里很穷,十岁帮人看牛。他境况和你差不多。但他有志气,不悲观,把很少的一点工钱用来买些纸笔和颜料,对着荷塘学画荷花,夜里没有油灯,就到庵堂的神灯下去读书。后来他成了有名的画家,诗也作的好,还著了一本叫《竹斋集》的书哩!
    俗话说“叫花子跌进雪窝里——穷快活”,可见穷人并不都是苦闷的。其实,富人倒未必都快活。最富的莫过于皇帝,皇帝就不见得快活,因为他是压榨老百姓的血汗发的财,老百姓都恨他,要打倒他,他在金銮殿坐不牢。譬如明朝的崇祯皇帝,当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打到紫禁城时,他就只好自己吊死。
    听说你读过初级小学,我寄你两册高小国语,一本学生字典。不认得的字,到字典上去查;不懂的地方,写信来问。读完高小国语,我再寄你中学国文。
    人贵立志……
    从此,陈理书就和彭微萍书信往返,写日记写作文寄给彭微萍批改,一直持 续多年。彭后来不单送给他中学国文,还送了他《水浒》《唐诗三百首》《老残游记》《郑板桥全集》《随园诗话》《镜花缘》《窦娥冤》《琵琶记》等等许多书籍。
    陈理书说,他1933年学作旧体诗,他作的第一首诗是:
男儿立志步青天,虽到穷途不受怜;
囊莹映雪休自弃,敢教明岁胜今年。
    彭微萍批改时,给他在句旁打了很多红圈,批语是:“好男儿!好志气!”陈理书说,他1930年开始得彭的教益,1936年开始在南京的报纸上发表文艺作品,1938年在云南昆明王公弢办的《朝报》上发表了大量的小品文。陈理书1941年回家探亲,受到湘乡爱国教育家罗辀重先生的器重,聘他为白鹭湾陶龛小学校附设的中学先修班的主任教员。1945年他在湖北沙市《江汉日报》担任过编辑。
    陈理书才气过人,深得彭微萍赏识。后来,彭把自己最小的妹妹介绍给陈为妻,他们成了亲戚关系。
    重庆解放前夕,陈理书担任重庆的一个大型工厂裕丰纱厂的警备队长。这个工厂能否保护好不被破坏,事关国计民生,所以警备队的责任重大。陈理书指挥警队在大门口架起机枪,坚决反击企图炸毁工厂逃往台湾的反动派,保护了工厂。工厂得以完整转移给人民政府。多年后陈理书感慨地说,我之所以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没有毁厂逃往台湾,也是深受恩师微萍大哥的影响啊!陈理书还积极辅导儿孙学习,儿孙们都勤奋好学,学有所成,有的还在中央国家机关担任领导干部。
    彭微萍对于陈理书来说,既是恩师又是妻兄,陈理书十分敬重彭微萍,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如同亲兄弟。

第三节  湘乡县府登记事件
    时间进入1935年。这已是彭微萍在生死存亡、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逃离家乡后的第八个年头了。八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彭微萍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的一切,特别是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想母亲成功养育了六个子女,年轻守寡,凭着坚强的毅力撑持着这个家;而自己,作为家中长子不仅没有尽义务努力为母亲分忧,反而给家庭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想到这些,他心中非常难过,感到愧对母亲,愧对弟弟妹妹。正当思家情浓之时,彭微萍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从湖南来的家信。这封家信,是以他母亲的名义写的,执笔写信的人是彭南先。
    彭南先的家在离茂庐冲彭家约一公里叫周台上的一个地方,按彭族辈分他是彭微萍的父辈,彭微萍称他南先四叔。彭微萍的母亲在信中说,她时时刻刻都在思念远在异乡的儿子,眼泪都哭干了。说彭南先是湘乡县政府的视察员,已经和湘乡县长讲好,撤消了先前对彭的通缉令,叫彭尽管回乡探亲。彭微萍大革命时期曾和彭南先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同事。彭微萍接信后反复斟酌考量,觉得来信所述应可信。他决定回乡探亲,遂向孙梅轩校长告假,和夫人张永南一道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这年暑假,彭微萍夫妇俩回乡到达湘乡县城。按照与彭南先的约定,他们来到县城的一家旅馆与彭南先见面。见面寒暄后,彭南先告诉彭微萍,通缉令之事没有问题,可以解决,但必须履行一道自新的登记手续。彭微萍当即表示坚决反对,说有违自己初衷不可为。彭南先劝说道:“士浩你不要太为难我了!你们组织内不是曾有策略,碰到危急情况,只要不破坏组织不损害同志可以应变处置嘛。你就表面上应付一下吧!”同时彭南先又严辞告知:“这事是你母亲委托我办理的,你母亲要我去政府说情取消对你的通缉令。我尽力了,只能做到这一步了。现在时局动荡、险恶,湖南湘乡的形势更是严峻;你多年离开家乡,对这边的情况不了解。我真心告诉你,你如果不这样做一下,出了这个房门我就保证不了你的安全。你过半点钟答复我。”说完他就抽烟看报纸去了。
    彭微萍深知又一次处于风口浪尖。他面临非常艰难的抉择,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想到自己曾经真心接受革命道理,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想到自己曾经作为特支书记在组织CP、CY的同志进行活动的时候,义正词严讲组织的章程讲组织的纪律,还想到当年自己对党的上级表达过誓言决心:他想,所有这些都不能背叛,不能违弃呀!回到眼前的现实,南先四叔说的所谓“应变处置”,党内也确曾有过指示,但那一般是在组织的领导下实施的,而目前,湘乡是否有党的组织都不得而知。自己1926年擅自出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而受到留党察看处分,察看期未满大革命失败了,之后也没有接上组织关系。自己目前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组织内的成员,已经无组织可找。自己曾经的直线上级领导、恩师王萼又已牺牲多年——到哪里去找组织呢?
    彭微萍思考再三,“不破坏组织,不损害同志”的概念在他的脑子里占了上风,“表面应付”成了他最后的抉择。
    彭微萍和彭南先一起来到县政府,填了一张登记表,表明自己曾经由王萼、罗君强介绍加入共青团,自己也曾介绍曾述之加入共青团。表上填写的这些内容证明,彭微萍实际上是敷衍搪塞一下,以求混过眼前这一关。第一,他没有填写自己是中共党员,也没有填写担任过党的特支书记,只填写了加入共青团。第二,所写介绍人与被介绍的人共三人,其中王萼已于1928年牺牲,曾述之于1930年牺牲,而罗君强早已几次公开声明脱离共产党而投入蒋、汪怀抱担任要职。这三个人及他们的情况,都是填表的当时湘乡县当局早已熟知的,都是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的“无效”信息,当然也已经不再是党内机密,因而不存在破坏组织损害同志的问题,因为事实上不会因此而有破坏组织损害同志的结果发生。
    1937年底彭微萍从安徽回到湖南后,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十多年中,他频繁接触湘中地下党组织成员,参与他们所组织的工作(见后文)。其时,彭向傅三、刘伯崇、刘资生等都讲述了1935年湘乡县府登记事件的过程。在解放以后的干部审查工作中,彭对自己个人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多次向组织上做了详细的报告。在 1958 年的审干工作中,彭在写完报告材料以后,向组织提供调查线索说:
    相关情况请向刘资生、傅三、刘伯崇同志了解。
    ——这三个人都是湘乡地下党的知名人士和领导人,与彭是老相识。组织上对彭微萍的交代作了认真的调查核实。1958年10月22日,组织上的调查材料与彭见面,彭阅看后签名盖章表示同意。“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时,彭微萍因此事遭错误处理,1973年平反(见后文)。
    1959年1月5日,彭微萍在填写人事档案表格时写道:
    1956年,有一次,张家驹校长要我答长沙北区公安局提出的问题“彭南先如何威胁彭微萍自首”时,看到“威胁”一词,我又有点阿Q的飘飘然之意了。
    “阿Q的飘飘然之意”,这是一种含蓄的带着文学色彩的表达,彭微萍的真实心情是:“遭威胁”是当年登记事件的真实情况——不填表就不能取消通缉令,不填表则出了房门就不能保证安全——但是事情过了之后,非当事人是否真切认同这一情况很难说;现在终于有人来询问“遭威胁”真实情况的过程了,历史的真实应可大白于世了;思之及此,故心喜而情绪飘飘然。
    彭微萍办完填表手续后,县政府未再追问。之后,彭就和妻子一起急匆匆赶回娄底茂庐冲老家。张永南作为彭家的媳妇这是第一次到婆家。短暂的团聚之后,夫妻二人于同年八月返回安徽石台,彭继续任教崇实中学。
    这一年的12月22日,即农历乙亥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彭、张的长子——大铁逢皖在皖南石台出生。

第四节  离皖返乡;在皖南写的几首旧体诗
    1937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人民开始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第二次合作,扛起民族救亡的大旗。
    是年下半年,彭微萍的二弟士哲在上海抗战中受伤,来到皖南石台养伤。这时,局势十分危急,敌寇压境。崇实中学因经济来源中断(以往全靠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校董汇寄常年费),不得不暂时停顿。年底,彭、张夫妻二人、陈恕先生和士哲等一起商定,回湖南家乡谋求发展。他们带着两岁的逢皖,一行五人经过艰难跋涉,于戊寅虎年的新年即将到来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回到了茂庐冲。
    在安徽期间,彭微萍写过一些旧体诗,兹据所知记录如下:
    1931年7月,游黄山,作《黄山文殊院即景》诗,题写于照片背面(记云“廿年七月十七作”。照片存留至今,但图像严重漫漶老化,已无法复制)。
晨曦斜映文殊台,白雾茫茫入海来。
松鼠跃天为底事?仙猿处洞费疑猜。
佛光璀璨诚奇景,山色溟濛异俗埃。
愿泛莲舟从此去,云游物外任徘徊。
    还有彭的妹夫陈理书回忆口述的几首诗——1987年7月,笔者赴京参加全国师专教育学院古汉语年会。会后在理书先生家留住几日,叔侄话旧。彭的几首诗,由理书先生回忆口述,笔者手录。这是彭和陈恕先生写的两组唱和诗。现在根据笔录,把两组诗抄录在下面,再稍作分析揣测。
    第一组唱和诗。
    陈恕先生原诗:
多情却是总无言,不肯临歧拭泪痕。
三载友谊千里别,离踪后会黯销魂。
    彭微萍和诗:
别情自古最难言,何处觅君旧履痕?
天各一方天意定,且从唱和慰羁魂。
    这组唱和诗,理书先生说写作时间、背景不明。我们揣测,这组诗应是1930年陈恕先生被羁押赴看守所,二人惜别时所写。诗中用语提示了这一信息。“不肯临歧拭泪痕”“离踪后会黯销魂”“别情”“何处觅君旧履痕”“天各一方”“慰羁魂”等句子词语,显示了诗的辞别送别和遭遇劫难的情感基调、意境。“三载友谊”提示时间,1928—1930,刚好三年。
    第二组唱和诗,是一唱二和。
    陈恕先生原诗:
布谷声声动客思,江南游子愆归期。
万里奔驰惭定省,四年颠顿叹狂痴。
严亲老迈须颐养,稚子逸嬉待矩规。
久恋他乡为底事,布帆早挂莫迟疑。
    彭微萍和诗二首,理书先生回忆说,彭有诗序称“一慰恕,一自感也”。
    和诗之一:
底事天涯作苦思,联诗去岁此其时。
我亦违亲疏色笑,君何徒自叹狂痴?
他年中表相牛饮,我叫阿甥识父规。
低诵渊明潇洒句,乐乎天命复奚疑。
    和诗之二:
独对……未尽思,……
流水虽同畴昔绿,行吟迥异旧年痴。
不甘幽处妒鹣鲽,为苦失眠怨子规。
既已自怜还自笑,却将憨句教人疑。
    和诗之一“慰恕”,和诗之二“自感”。这组诗,理书先生回忆写作时间是陈恕先生因“异党”案在安徽饮马塘看守所被释以后。我们猜测,或写于1931年初夏。诗中“四年颠顿”“联诗去岁”都提示了年份。1928—1931,恰四年;“联诗去岁”,与我们上面抄录的第一组唱和诗的时间相匹配。“布谷”即“子规”,又名杜鹃、杜宇,鸟名,初夏时日夜不停地鸣叫。鸟鸣动人思绪,扰人睡眠。诗人常借此鸟寄寓心情,古今皆然。
    这组诗还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两个人都有尊亲(或父亲,或母亲,或双亲)在湖南老家,而陈恕先生还有“稚子”在老家。二是,彭微萍尚未成家,独自心有忧伤;“不甘幽处妒鹣鲽”句应是表达这样的心境。“鹣鲽”,比翼鸟、比目鱼,比喻关系亲密的朋友或相亲相爱的男女。“妒”字极妙,妙就妙在未明言嫉妒谁;诗是写给陈恕的,是嫉妒陈恕还是嫉妒别人呢?未明言,必惹人怀疑,所以尾联有“自怜”“自笑”“教人疑”等语。也许,这是两位老朋友在开一个玩笑吧!
    两组唱和诗,情感真切,字法、章法都堪称老到,是好诗。从这些诗可以看出两位先辈的旧学根底不错。当今时代,对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力加倡导,但不少人尤其是不少年轻人并不明白,这种继承与弘扬是需要读书的;本传记读者诸君,读之而深思之可也。

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〇彭微萍及其夫人张永南是娄底一带最早把西医诊疗技术和中医传统医术结合起来的行医者之一,是娄底医技史上的开创性人物。(摘引自“湘中教育研究/教育人物研究”课题论证材料)
〇彭微萍一生爱书,爱读书,数十年如一日。他读书从不停歇,平日里除了少数时候弹琴唱古曲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休闲活动,他一生中多数时间都用在读写上。即使在政治处境、经济状况十分险恶艰难的时候,读书仍然是他不能缺少的重要生活内容。旧时代,物价高昂,物资短缺,彭执教的学校办在乡间;夜晚,他用清油灯照明,挑灯夜读,深宵不寐。假日回到家里亦复如此。他是一个地道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这一品行习惯对后人的影响颇深。彭微萍的几个儿子,虽然学历不尽相同,但都爱书,而对语言、文学、医学等方面的话题感兴趣,而且术业有专长,如:其中一个在中医伤科医术方面小有名气,另一个是文化界知名人士,还有一个是语言学界知名学者。这与他们的父亲等前辈人造就的家学氛围肯定有关系。彭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而尤其对其中的语言、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及中西医学等方面的著作情有独钟。他每读必手自笔录,摘录、体会、发微的笔记盈箧。这样数十年心无旁骛,彭微萍积累起了语言、文学、医学等诸领域内比较深厚的学问功底,这是他蜚声讲坛,著作驰名学界的基石。其实他只是个师范学历,并非科班出身,他为自学成才的后辈人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旧中国历朝历代官贵民贱,社会职业亦有贵贱之分,而医者素被贱视。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小有志,其人生志向一反世俗,愿行医救治苍生。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一书,对史事、掌故等多有考证,大体精确。该书记载了范仲淹出仕前的一个小故事。说范仲淹抽签卜卦祈祷问于神,问:“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神”回答“不能”。又问:“我将来能做个好医生吗?”同样回答“不能”。人们对于范仲淹愿做医生的志向颇感怪异,便问他:“为何如此卜问?”范答云:“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莫过于宰相;能以所学惠及百姓的,莫过于医生。”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范文正公的名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流传千古而不衰。这两句名言,为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所崇拜。“做宰相”,一般人都当然无此奢望,也有人把“做宰相”扩展引伸理解为从事国家管理工作。所以,大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和运用,着眼点和重点在后面一句。两句话的意思,等于说“我之为我,今生不可能做宰相,但我一定可以做一个好医生。”历史上众多的从医者,都拿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彭微萍就是这样一个人。

第一节  返乡后教医为业
    彭微萍往时的生活历程,激越奋进中多有彷徨无奈,有时是痛苦不堪,而险些掉脑袋的时候也有过好些次。他在逃亡沪宁皖南的十年里,除专心致力于中学教学外,对研习中西医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有机会,他一定要求教于名家,只要有时间,他就用心披览医学著作。
    1938年1月,彭微萍回到久违的家乡后,随即应聘到万宝坪刘家族上办的泰嘉小学任教。让他十分欣喜的是,该校校长就是十年前在启明小学的好同事刘健章先生。此时的健章先生不仅书教得好,办学办得好,而且是中医名家。教学之余,他们倾心交流、切磋中医药理论;彭微萍碰到什么疑问,便向健章先生求教,也总能得到满意的答复。两人关系十分融洽,彭倍感惬意。
    是年8月1日,即农历戊寅年七月初六日,彭微萍的第二个儿子,二铁逢湘在茂庐冲出生。彭微萍夫妇俩回乡是先一年的12月,算来逢湘是怀在他母亲的肚子里来到湖南的,他也和他的哥哥大铁逢皖一样,其生命之初曾经得到皖南之水的滋养。
    是年8月至年底,彭开始在娄底一带乡村行医,为谋自家衣食,也为解除民众病痛操心奔波。他在茂庐冲家中大门的门板上写一首打油诗袒露心迹:
十年教书十年穷,
如今收拾做郎中。
但愿心肝脾肺肾,
间三间四有人问。
莫学“心肝脾肺贤”
赚得包封买良田。
〖第308期/《彭微萍传》08〗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开办中西医院五官科医用器具

    1939年7月至1940年9月,彭微萍、张永南夫妇俩在娄底、谷水两集镇开办“微萍中西医院”,这是娄底、谷水首度开办中西医院。彭、张是娄底一带最早把西医诊疗技术和中医传统医术结合起来的医者,他们是娄底医技史上的开创性人物。彭1970年7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
    “阅《幼幼集成》,并改装此书壳页,题字于扉页:一九三九年教书无路,乃设中西诊所于娄底老火车站,卖艺糊口,购此备参考。”
    彭的夫人张永南从皖南来到湖南婆家,在一段时间里不懂娄底话,也不会做家务,但她毫不气馁,从新学起,虚心请教,慢慢地完全适应了。张永南的青少年时代在北方度过。到湖南几年以后,娄底本地人和她交流对话,听不出她是北方人,可见她对语言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很强。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实行语言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试行拉丁化拼音文字,接着正式颁行汉语拼音方案。彭、张作为中学教师,都是第一时间积极响应,经过学习以后很快通晓。张永南拿一本用北拉编写的童话诗民间故事《古卡和依娌》,一句一句念给儿子逢澍听,动人的故事情节激发了逢澍的学习兴趣。后来,逢澍把这篇故事用汉字从头至尾逐字逐句翻译了一遍——逢澍读大学及毕业以后做大学教师,在专业上选择了语言文字学方向,后来又晋升为大学教授,这与青少年时期他的父母亲对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张永南在1939年年底开始前往医院协助丈夫彭微萍的工作,直至1941年年初。张在南京贫儿院读书时,专门学过两年新式西医的医疗看护,现在正式接诊病人,算是用其所长了,彭、张二人夫唱妇随,配合默契。其间多有免费为抗日军人治病疗伤的举动,凸显出他们的爱国情怀,时人为之感佩,传为佳话。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有趣的小事。一天,两位医生为一些路过的抗日士兵诊疗伤病,军人们匆匆赶行军队伍离开走了,其时一岁多刚学会走路的二铁逢湘正跟随他的父母在医院玩,他竟然跟在士兵后面走,而走丢了。全家人焦急万分,最后费很大力气才把他找回来。
    1940年9月至1941年4月,彭曾去抗日军队中服务(见后文)。1941年5月至7月,离开军队回乡后又专职行医几个月。此后彭还在多所学校教书时兼校医。如 1944 年在湘乡中学,1945年起在九三中学,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春元中学。医务伴随彭、张夫妇二人终身,即使他们在学校专职任教,校外乡亲们也时常找到家里来求医问药,而学校的同事求方求治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
    彭、张医术颇佳,往往中西兼用,辅之以推拿。他们行医的许多临床个案,有的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目击者的回忆赞美之词,受医者子孙感恩戴德的佳话流传至今。举两个小故事为证——解放初,彭微萍在湘乡一中教书,往返于家庭和学校之间只能步行。有一次途径十里石,见路边围着一群人,人群中传出哀哭抽泣之声。近前问之,有人指着正躺在地上的一个孩子说:“被一棵倒下来的大树打倒在地,一直不省人事,不知还有不有救。”彭蹲下检查,发现小孩在昏迷中,并未死。立即施行推拿疗法,不一会,小孩苏醒,再一会,小孩坐起来站起来了。大人小孩一齐倒地叩拜。彭为之处方才离去。又一回,也是在这条路上,一人积食,肚腹胀痛已甚,消化道上下闭锁不通,其人神色如狂,几不欲生。彭稍事查看,即用一根鸡毛在病者舌根一扫,病者哇的一声吐出一大堆食物,病状骤减大半。又为之处方。病家家人及邻人赞为神。
    彭微萍的族叔彭名时谦谷老先生,与胡汉民、程潜同学,同盟会员,参加过广州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后聘为谭延闿的秘书。后程潜多次函邀其从政均被婉拒。那时代,谦谷老目睹国事日非,忧愤成疾,隐居乡里。家人为他请郎中看病开的药方子,一定要彭微萍看过才肯服用。他常夸奖:“我有两个好学生,一个是渊如,一个是陈恕。”他家的楼上有不少古董,还有他从河里捡回来的鹅卵石,这些“宝贝”,只有他的“好学生”可以看,别的人不许看。他们是忘年之交。谦谷老的名士性行对彭微萍颇有影响。
    彭微萍夫妇行医,不论专职还是业余,恒以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痛苦为宗旨,不论求医者富贫贵贱,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有一年传染病流行,彭微萍教学之余在茂庐冲家中。一天,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他从清晨开始,免费接待求医者,不停地开方子,直至日中,感到自己有些头晕,这才想起自己连早饭还没吃,有点低血糖反应了。多年的医务中,常有这样的事情:遇到穷苦的乡亲付不起医药费,他们为之免费医治,还赠送药品。乡亲们颂扬说:“渊如先生、咏兰先生真是好郎中。”彭微萍夫妇去世,不少乡亲怀着感恩之心前来磕头,帮助料理丧事。来人中不乏拄着拐杖的老者。

第二节  读书为乐
    彭微萍一生爱书,爱读书,数十年如一日。他读书从不停歇,平日里工作之余,除了少数时候弹琴唱古曲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休闲活动,他一生中多数时间都用在读写上。即使在政治处境、经济状况十分险恶艰难的时候,读书仍然是他不能缺少的重要生活内容。旧时代,物价高昂,物资短缺,彭执教的学校办在乡间;夜晚,他用清油灯照明,挑灯夜读,深宵未寐。假日回到家里亦复如此。他是一个地道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这一品行习惯对后人的影响颇深。彭微萍的儿子们,虽然学历不尽相同,但都爱书,而对语言、文学、医学等方面的话题感兴趣,这与父母等前辈人造就的家学氛围肯定有关系。彭微萍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而尤其对其中的语言、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及中西医学等方面的著作情有独钟。他每读必手自笔录,摘录、体会、发微的笔记盈箧。这样数十年心无旁骛,父亲积累起了语言、文学、医学等诸领域内比较深厚的学问功底,这是他蜚声讲坛,著作驰名学界的基石。
〖第308期/《彭微萍传》08〗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伤寒论集注》(黄竹斋)阅读按语

    对于传统中医经典著作,彭微萍下的功夫尤其深。《医宗金鉴》《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医学心悟》等著作他反复读了多遍。《伤寒论》《金匮要略》他收藏有多个版本。此外还有多种古今医家的其他著作。凭借古文功底和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彭微萍对经典著作的领会和理解比常人更深刻,在他研读过的各种典籍上,到处写满了他阅读时随即写下的心得、评语。一般而言,看一看一个人读书的心得以及对相关内容所写的评语,往往可以看出读书者对所读之书阅读的娴熟程度,也可以看出读书者学养的深浅。现在,从彭微萍的幸免于难留存下来的一些书中,寻觅几个例子抄写在下面,意在传示世人和后人,像彭微萍这样非科班出身的传统读书人,他是怎样把学问做出来的。这些批语、心得,是彭在人生历程的各个时期写成的,非单独写于“人生发展期”。
    《医学心悟》是学医入门书,讲义性质的著作,清代程国彭著。旧时有石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重排出版,1963年9月第1版,1964年9月第3次印刷。彭微萍在1964印刷版本的封二、扉页等开头几个版面的空白处写了好几条阅读心得,照录如下:
    “医学”而曰“心悟”,可见世间懒汉钝汉,均不足以语此——在读书教书做学问方面,彭微萍终生鄙薄“懒汉钝汉”,教书生涯中,如哪个学生懒得读书、背书,必受到彭先生的严厉批评,许多他教过的学生几十年后回忆此事仍赞佩不已,与人讲起先生严格要求学生读与写的故事,生动感人。
    〇此程氏授徒之书,犹近世所谓“讲义”者是也。其中论述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极为精审。至于分科辨证列方,犹其余事也。—这是说,这讲义既有理论阐释,又有治疗方法介绍,而理论讲述尤其精彩,颇有深度。
    〇读此书者,若徒按病寻方,而懒于钻研“八纲”“八法”,则鲜有不误事者。“庸医杀人”,可不引以自儆乎——行医治病,固需按病寻方,但理论指导绝不能没有;彭微萍深谙此理。“庸医杀人”,是《医学心悟》书中的句子,是程国彭对学生和世人的一声猛烈呼喊,在彭微萍的心里激起强烈共鸣!医学的理论探讨,理论思考,是他几十年里从来十分重视的事情。
    〇读此书,宜反复细读第一、二卷,心领神会,然后再及其他各卷。否则终生不能入医门,虽求为世俗所谓“半化子”,亦不可得也!戒之哉,慎之哉!微萍1969。——理论先行,然后及于实践。行医治病,生命攸关;医者心有所戒而慎行是绝对必须的。
    〇亡友陈君承书(即陈恕),三世业医,皆以此书为入门之书。而其祖醒楼先生,尝以伤寒六经,戏作八比文六篇,尽发医经余蕴,尤称医史奇闻。 微萍1969诗人节。
    彭又在该书最后一页写:旧本附程芝田医法心传一卷共短论十三则。可以看出,彭微萍读这部书,读过多遍且读过多种版本。这些读书心得,对于后世学医的人有很好的启示警醒作用。
   1938年“蝉始鸣时”,彭微萍集中一段时间研读了中医学著作《温热经纬》,因原本纸张已朽败,不堪收存,彭微萍用小楷毛笔重抄了这本医学著作。2009年1月,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彭微萍的著作《彭微萍临床经验集》,该书封面即影印了彭所抄《温热经纬》首页的手迹。该抄本多个页面的上方空白处,彭写有抄写后重读时的批语,选抄几段如下:
    〇《余师愚疫病论提要》页面上方萍按此处所言疫病,其症状与西医学中之发疹伤寒(即斑热,又有血斑伤寒之称)全无二致。——此与西医医理相对勘。
    〇《论疹形治法》页:其疹始自腹部,渐及胸躯,继达四肢。——此临床经验之谈。
    〇《疫疹治验》页:西医对此症极主慎用退热之剂,以防心脏虚脱。——此又对比西医医理。
    〇《疫证条辨》首条“附方七则”之二:一九四二年夏,余在衡湘中学,一生患此症,脉浮大而数,为主白虎加人参一剂而甦。萍记。——个案例证。
    《汉药实验谈目次》抄写本,也抄于1938年,二十一年后的1959年,彭微萍在抄本前粘贴了一页学习研究心得:
    《汉药实验谈》系日本医家研究汉药之书。列药共四百零八种。此但抄其总目,间加小注。惟学问之道,要皆前修未密,后起渐精。如人参一味,往昔第晓其兴奋强壮,今则确知其能增长赤血球矣;鹿茸一味,先第知其有滋补神经作用,今则确知其能改变体质,易弱为强矣。他若杜仲之降低血压,乌贼骨之治胃溃疡,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皆前人所未曾发见者。于以知为学之不可以泥古;业医者顾可以食“古”食“洋”而不化乎!微萍记一九五九。
〖第308期/《彭微萍传》08〗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彭微萍手抄《温热经纬》之页及阅读按语手迹

    科学在发展进步,人的认识亦须随之跟进。与诸多领域里的学者一样,彭微萍几十年里对于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研究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彭微萍一辈子读书学习,永不自满,永远是个有心人!这是一种值得后世人永远敬佩、学习的学者品质!
    《伤寒论集注》一书,版权页上写:黄竹斋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10月第1版,1965年5月第4次印刷。但黄氏在书里说,该书首次付印在1925年,修订再版于1934年,而于1935年季冬3版付印。由此看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版本,实际是一个重排版本的第1版。这书四十年里几次付印,几度修订完善,是一个相当精审的伤寒书集注注解本,是一部研究伤寒经典的学者案头必备之书。彭微萍研读是书,下了相当细致的工夫。书的眉头、边头、页脚,密密麻麻写满了彭微萍的批注。现在抄录几条批注在下面。
    有的批注是融汇和综合书中不同章节相关内容写成的,是对伤寒书内容及其注解内容的延伸疏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五苓散方、茯苓甘草汤方》批注:
    按:五苓散证治水蓄下焦;茯苓甘草汤证,则治水蓄中焦,除不渴外,当见心下悸之证状。《厥阴篇》云:“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可见茯苓甘草汤乃治中焦(胃)之水(水饮)也。
    这是把《太阳篇》和《厥阴篇》联系在一起综合评述。
    有的批注是综合评论诸说短长。《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这条经文后排列了庞安常、成无己、程郊倩、张隐庵、陈修园等医家的注解。彭微萍批语:
    庞、成、程三君谓“发于阳”为发热恶寒,“发于阴”为无热恶寒;张君则解作“发于太阳”“发于少阴”,陈修园亦采其说。张、陈就阴阳寒热标本立论,自是确切。“太阳”与“少阴”相表里也。前三君者,只就证状而言,尚未及其本耳。
    有的批注是训解字义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彭微萍批注:
    陈修园解“自极吐下”为“自料其病若得极吐极下而后适其意”,甚模糊。殊不知此处之“自”乃设词,即苟也,若也,与下句“若不尔”字相应。
    “自”作设词,作“假如”解,用例多见。常常“自非(假如不是)”连用。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自非朝廷侍从之列,食口稍重(吃饭的人多),未有不兼农商之利而能充其养者也。”陈解之病在“增字解经”,此训诂家之忌。
〖第308期/《彭微萍传》08〗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圈点《诗韵合璧》

    抄书是彭微萍的学习习惯之一,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的抄本,除了医书之外,还有《说文解字部叙》《说文提要》等。这种呆板的功夫,彭喜欢做。还有一种办法,彭也喜欢用。旧时的木刻本、石刻本典籍没有标点符号,彭阅读时爱用圈点法标记或断句。我们见到他老人家使用的工具是一根用完了的圆珠笔芯,笔芯沾印泥一摁,纸上即留下红色小圆圈,十分鲜艳显眼。一部《诗韵合璧》,收单字一万多,每字下有一批接头语和一批接尾语。彭在每个单字旁加一圆圈,全书留下一万多个圆圈。
〖第308期/《彭微萍传》08〗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手抄《说文解字部叙》首页
 
【娄氐镇“在地”延伸】
札记八:娄氐·在地”延伸……
    彭微萍前辈不但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而且在文学、医学、音韵、语言等方面颇有建树,更难得可贵的是彭微萍前辈的德行--“德、才、识”兼备。回到“娄氐·在地”,(我们)继续核理备忘录,如下:
    【石洞苧布冲(毛田镇石山村)陈理书(重庆裕丰纱厂警备队长,护厂而未逃台湾)、陈絮(堂兄弟),石洞育平小学】。
    【周台,距茂庐约一公里,彭南先,湘乡县政府视察员】。
    【彭微萍与王萼、罗君强的关系】。
    【彭士哲,彭微萍二弟,曾在上海抗战受伤】。
    【彭微萍、张永南夫妇系娄底~谷水最早开办中西医诊所的,地点在娄底老火车站】。
    【彭微萍应聘万宝坪槠山刘氏泰嘉小学(曾任教槠山刘氏启明小学),好友刘健章乃藏书家】。
    【彭谦谷,同盟会会员,参加过广州新军起义(犁头村人),自言彭微萍与陈絮是他最好的学生】。
    【“亡友陈君承书(陈絮),三世业医……而其祖醒楼先生……”。陈醒楼,业医】。
    从上述只言片语,或可通过搜集资料,或实地走访,能够挖掘出更多、更意想不到的地方性文史。
〖第308期/《彭微萍传》08〗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用平视的目光看娄氐

联系微信号:Yes-123-123-123

(17773898392)

长按二维码扫描进入娄氐镇文史馆

〖第308期/《彭微萍传》08〗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政协娄底市委员会

“文史书画”委员工作室

娄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活动基地

地址: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

涟滨街道办事处

澄清居委会办公楼四楼

欢迎关注,敬请转发


头条 |深度 |投研 |行情

版权声明:管理员 发表于 2023-12-20 10:41:14。
转载请注明:〖第308期/《彭微萍传》08〗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 自媒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