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中的韧性:如何看待互联网大厂业绩集体复苏

闫曼:民营经济市场中并不存在什么“一鲸落,万物生”,只有唇亡齿寒和抱团取暖。

最近正逢财报季,国内各个互联网公司陆续都在发财报,就财报数据来看,在过去的这一年里,似乎国内互联网企业过去一年业绩都不错。

比如拼多多在过去的一年净利润600亿人民币,营收增长90%;2023年腾讯营收6090亿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10%,非国际财报准则下的净利润1577亿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36%;去年滴滴营收同比增长了36.6%,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前几年显得比较萎靡的快手,过去一年营收也达到了1135亿人民币,净利润达到了103亿人民币,就此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就连新兴平台比如小红书去年都首度实现了盈利,过去一年都实现了268亿人民币的营收,净利润达到36亿人民币左右。

纵然刚刚过去的2023年,大家对宏观经济信心普遍偏弱,寒气的传导下,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都比较萎靡。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动辄两位数的增长,虽然不能完全逆转经济周期的作用,但是对市场的信心会起到一定的增强作用。

实际上,就微观层面来看的话,国内这几个大型互联网平台,其主营业务跟之前并没有太大的出入,盈利模式也没有出现根本上的改变。市场存量依然还是之前那个存量,这些公司不约而同地在去年达到高速增长,交出不俗的业绩,或许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说到外部环境变化,或许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三四年前针对国内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和整顿。在那场监管风暴中,阿里和美团深陷反垄断风波,而腾讯则因为游戏业务备受诟病,虽然滴滴跟其他平台涉及监管问题还不太一样,但是其退市和整改的整个过程,给整个中概股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监管风暴而来的是舆论场中平台经济的争议。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能够回想起来前几年舆论场中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一鲸落,万物生”,这句话用在对平台经济的批判上,就是将大型互联网平台比喻成了庞大的鲸鱼,一个互联网大厂倒下去,会有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和民众可以从中得益,分到一杯羹。

这样的语境显然将大型互联网公司架在了中小企业和民众的对立面,这一舆论氛围跟来自监管部门的监管风暴互相映衬,分不清楚谁先谁后。敏感时期,蝴蝶翅膀的扇动都能引起风暴,更何况雷厉风行的约谈和处罚,再叠加疫情的影响,国内几个大型互联网平台都不同程度出现衰退,开始收缩。

而在这收缩的三年中,可能大家才慢慢意识到,大家同为民营企业,共享同一个市场环境,大多数时候应该是同频的。互联网巨头的衰退和收缩,会传导到一整个产业链中,上下游的供应商们、中小企业们的收入会减少、会倒闭、会关门;大厂们裁掉的员工流入就业市场,只会导致工作更加难找。

或许民营经济市场中并不存在什么“一鲸落,万物生”,只有唇亡齿寒和抱团取暖。经济周期和信心衰退的影响会无差别地落在每一个企业和普通人身上,同样的,头部企业的复苏也会带动产业链上其他中小企业一起从困境中恢复。

去年以来,国家一遍遍重申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释放鼓励平台经济发展的信号,风向的转变、监管之剑的暂时落下,再加上疫情放开后正常市场秩序的恢复,从去年年中开始,各个互联网公司业绩复苏的迹象就开始变得明显,今年这个财报季各个互联网公司交出的财报,也真正意义上诠释了什么叫做民营经济的韧性。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国内互联网大厂们业绩的集体复苏固然让人惊喜,但是殷鉴不远,过去几年发生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在之后的日子里,应该重申常识,重新赋予民营企业在经济周期的起伏中发挥韧性的空间。

(作者邮箱:man.yan@ftchinese.com,更多分析可见作者个人公号《科技曼谈》ID:kejimantan )


头条 |深度 |投研 |行情

版权声明:管理员 发表于 2024-03-26 6:54:31。
转载请注明:起伏中的韧性:如何看待互联网大厂业绩集体复苏 | 自媒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