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违停乱充的隐蔽角落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夏天

近日,本报开通电动自行车违停乱充曝光渠道,广大市民纷纷提供身边线索。比如,丰台一小区中,一外卖骑手天天将多块电池拿到房间充电,相关部门在核查过程中,又发现该房屋为群租房,可谓隐患重重。随着风险的解除,楼内居民长舒了一口气,但这一案例说明,还有一些隐蔽的角落亟待被关注。

便利与危险并存,是电动自行车的一个显著特点。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都是充电时引发,而一旦发生燃烧或爆炸,100秒就可以产生大量烟气使人窒息,180秒就可能夺走人的生命。也正是因此,本市持续强化电动自行车管理,一套组合拳已经带来了明显改变。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梳理市民提供的线索可以发现,当前的治理还不均衡、不彻底。有些小区已经配齐了各种停车充电设施,但有些还卡在无地建棚建桩的问题上;有些小区已经依靠电梯加装智能系统防止了推车上楼,但有些小区的技防手段还慢半拍;有些店铺已经坚决向改装电池说不,但有些还在给熟人介绍的客户偷偷开绿灯……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治理,必然要在薄弱地带攻坚突破。或许很多现实掣肘,依靠社区、物业等基层力量无法解决,那更高位的治理力量就得及时介入。基层“吹哨”、各部门“报到”,共同求解,特事特办,相信总能碰撞出一些解题思路。

另外,相关治理也要注重预见性、能动性。从现实反馈来看,并不是将种种设施都补齐了,安全隐患就自动消除了。比如,有市民反映,虽然小区里充电桩、换电柜、电梯阻入系统都已配备,但个别车主仍将电动自行车推进一楼架空层遮风避雨。这虽然没有充电爆炸的危险,但存在自燃的可能性。解决这些“2.0阶段”的问题,显然还需要相关部门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持续完善治理方案。话说回来,一辆小小的电动自行车对应到各不相同的小区环境,会衍生出林林总总的现实问题,相关治理不可能穷尽所有情况,那些不可避免的疏漏之处,需要依靠文明素质、公共意识来填补。一些执意推车进楼、拎电池入户的车主,不能将邻居的容忍当成任性的理由,按规停车、安全充电,何尝不是对自己负责?

城市生活中,我们时常要面对便利与安全的选择题,但一条原则始终不变,即安全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不为一时之便而透支安全,这份共识应当化作所有人行为的红线。


头条 |深度 |投研 |行情

版权声明:管理员 发表于 2024-04-17 5:59:37。
转载请注明:还有多少违停乱充的隐蔽角落 | 自媒体圈